【江西日报】以红色数字资源赋能高校铸魂育人

发布日期:2023-07-31    浏览次数:


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江西是红色资源大省,数量多、分布广,这为高校扎根红土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随着大数据、5G、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兴起,数字化应用备受关注,把红色资源通过数字化途径进行转化,并广泛运用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有利于青年学子树立理想信念、培养国家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高校铸魂育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顺应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在数字赋能场域中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引导青年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实现红色资源和数字化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是顺发展之“势”,应现实之“需”,达育人之“要”。

  顺发展之“势”。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深刻改变。在校园中,“屏读”已经取代传统的“纸读”“听读”,成为学生们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手段之一。这种在数字技术基础上诞生的新阅读方式既注重内在品质与情感认同,同时也能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让读者能够更加立体、直观地领悟作品中的内涵。红色资源若要进驻大学生的头脑,就应当充分发挥“屏读”优势,加快资源的转化和整理工作,让更多红色资源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走进校园、走入课堂。

  应现实之“需”。当前,高校红色教育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教育手段“生硬灌输”、榜样事例“缺乏共情”、研究教学“人学空场”等。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红色资源进行转化,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红色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例如通过建设红色数字资源库、构建红色文化沉浸式走读体验、创新红色虚拟情景教学等方式,可以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新优势,使之成为高校育人的优质资源,让广大师生成为数字化教育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达育人之“要”。教育是一种精神交往实践,本质是一种双向交往互动。红色资源往往具有历史感,难以让新时代的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而数字化的红色资源,可以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和解读,实现教育内容和过程的科学化、个性化,从而消除时空隔阂,提高教育质量,让红色教育从“理论说教”变为“情境感召”,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从“有限时空”变为“无限时空”,使其能够直抵人心,铸魂育人。

  ● 多措并举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转型

  红色资源的数字化打造,将带来丰富多样的红色宣传方式,提供身临其境的红色沉浸体验,创造生动有趣的红色文化教育,从而达到红色基因传承的目的。要多措并举加强青年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广泛构筑红色资源网络阵地。构筑精神高地,让红色文化弥漫在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在体验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获得更多红色精神指引。运用数字化沉浸体验,加强大学生与红色记忆的链接,让红色精神指引青年学生的前进方向。以新理念、新视野、新技术、新场域,构建红色资源数字激活、红色教育示范传承和红色研究互联驱动机制,形成数字教育新生态。借助数字化技术解读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实现红色图谱可视化、交互化,推动红色思政元素进高校、进课堂、进教材。

  全面制定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规范。充分运用虚拟实践教育法,突破传统平面化的教学模式。在数字消费、数字健康等方面,制定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指导规范,将提升数字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行精准线上推送,让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洗礼中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用数字化沉浸式体验教育来重温红色经典,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高校线上各门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全方位打造立体数字育人场域。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应当通过品读红色家书、观看红色展馆、传唱红色歌谣、展演红色剧目等活动,积极构建大学生对红色基因传承的体验记忆。同时,实施红色文化“立体育人工程”,运用技术赋能数字阅读,推动虚拟教育场域和实体教育场域交融,打造图像、文字、故事与受众相融合的立体传承情境,增强红色基因传承的可感性、互动性,激活“红色数字资源动能”。

  ● 积极发挥红色数字资源的重要作用

  学校应当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赋能,探索新时代红色育人之路,使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形式更灵活、教育态度更温情,让红色教育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培育适应新时代数字化教育的红色传人。

  构建多育融合机制,让红色数字资源“动起来”。在数字思政教育中,应当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聚焦数字资源,建立党史学习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信息来源。在网络素养实践教育中,以“学子看社会”为主题,在虚拟空间中开展红色实践活动,使红色数字资源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在智慧教育中,开设系列数字文化专栏,与软件工程、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合作,以“红色+大数据”“红色+VR”“红色+双创”等手段,进一步推动红色数字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社会效益转化。“三育”融合模式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融于一体,通过高质量打造情景式、沉浸式、互动式的特色党史课,让红色资源有了更加活泼生动的“打开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深入学生头脑。

  构建实践育人机制,让红色数字资源“活起来”。以“五微”为数字载体,开展微思政课、微心声、微生活、微故事、微评论,创新思政育人形式。以党建为引领,将思政课育人手段和红色基因传承目标融入党建,贯穿铸魂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党建+志愿服务,深化组织育人;以党建+仪式教育,强化爱国意识;以党建+学生社区,转变服务理念;以党建+校园文化,普及榜样教育;以党建+楼栋宿舍,构建管理协同。以上述“五+”为抓手,多元化、多角度构建红色数字资源育人体系,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大思政协同机制,让红色数字资源“联起来”。把红色数字资源融入思政育人体系,打造行走的立体化思政育新人模式,形成校内、校际、校地互动机制,推进大中小一体化。注重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精准化、定制化需求,用好实践平台,制作红色文化主题课程微电影、课程微视频、课程动漫等作品。用好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在微信公众号设置红色专栏,组织开展红色家书诵读传递、红色歌曲传唱、红色故事讲述、网络祭英烈等活动,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扩大红色文化的覆盖面,推动红色文化成为学生的精神动力,使之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


  (作者:柳和生 系华东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3-07/31/content_5413_8082826.htm



图文来源:江西日报

图文编辑:杨华

一审一校:黄梦婷

二审二校:马彩云

三审三校:刘晓伟